在乡绅和士兵之间,杨浪选择了军队。
至少现在他必须要那么选,毕竟这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。没有军队,他就要再次白手起家。
多少有些危言耸听的意思,不过离心离德,本来就是这样一点点累积起来的。
尤其这年头,士卒大概都要四五十岁才能退役,家里有孩子的,妻子咬咬牙也就过去,毕竟礼教还没有成为隐性的法律,却也深入人心。
可没孩子的,又或者有人主动勾引破坏,那就难说了。
二三十年的活寡,这不是谁都能忍受的,尤其还是没什么娱乐的古代。
“明公,以后征兵,是否要以无牵无挂的为主?”沮授突然问了句。
“没必要!”杨浪摇了摇头,“我需要的不是不怕死的,而是敬畏死亡的。记住,是敬畏死亡,不是贪生怕死。”
街头斗殴,不怕死的能成为英雄。但作为士卒,不小心浪死了,可是会让战阵出现缺口,继而让敌军长驱直入。
将领更不必说,直接影响好几百上千人的调度。
正是有家室,有亲人,所以为了能活着回去,才要更努力训练,更认真的配合,更拼命去杀敌。
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,有个偏向无所谓,可极左极右就不行。
先贤推崇的便是中庸,这是最理性的存在,可是很难做到,人总是会有左倾和右倾的趋势。更讽刺的是,大家都会随着舆论的引导忽左忽右,说难听点,就是立场从来都不坚定。
“明公英明。”田丰恍然,难怪杨浪刚占据常山,就先解决士卒落户的问题。
扣除那些常山本地人,当时杨浪麾下还有不少乡绅家里的家奴,招募的游侠,以及太行山出来的隐民。隐民这部分,甚至是军队的主要构成。
“我不英明,否则应该早早想到现在这个问题,而不是等它发生才想到。”杨浪摇了摇头。
“非也,事情没有发生,又有谁能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?”田丰反驳。
这件事情,就算他也没有想到,居然有人会勾引留守的士卒亲眷。
这种有违礼法的事情,别说他这种饱读诗书的士人,就算是沮授这种寒门,都看不过去。
事情到底是告一段落,杨浪没有选择隐瞒这件事情,命人到军中,告知士卒这件事情,同时宣布处理办法。
同时允许士卒给家里人写信,不识字的会有专门的小吏帮忙,也会有人寄回去给他们的家人。
更会安排人手,在那边念信,甚至帮他们家人写一封信,并寄回来。
每个月可以写一封,由此产生的费用,由军中统一拨款。
当然这个政策,得到士卒的一致认同,对杨浪的处置也是非常满意。
只是要写信,那得等初四以后,而且今年不回去的,也不能再临时变更。
家里有问题的,在征询士卒的意见后进行处理。士卒这边可以选择,是否与妻子和离。
其他的事情,那边的衙门会处理。
这也意味着,孩子要集中起来,专门找傅姆照顾和喂养这些孩子,这又是一笔开销。
若这样能让士卒对自己绝对忠诚,杨浪觉得这买卖很划算。
只是从初四开始,安排给士卒写信的吏员是真的要哭,上万份家书啊!
就算勒令三百字内,十多个小吏也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。
好在启蒙一段时间后,士卒大概也懂写字,再加上军官也帮忙,最后好歹是在初十的时候陆续送回常山,送到他们的家人手中。
这是他们的家人,第一次接到亲人的来信,得知自己的儿子\/丈夫一切安好,心里很是欣慰。
千言万语,三百字怎么可能够?
&nbs
第119章 开春备战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