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对得起那些死难军民?
      眼见黄道周这个喷子沉默了,陈新甲乘胜追击,说道,
      “如今与建奴议和正是时候,建奴势穷力孤,议和之权在我,通过议和让建奴退出辽东边墙,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全取辽地,亦可让关宁军有所忌惮,这样辽饷之事就能谈了。”
      崇祯帝不自觉地点点头,地下各个臣子立刻判断出皇帝的意向:
      那就是取消辽饷,和清廷谈和。
      这样就有得谈了,大臣们决定附和皇帝定下议和,但是辽饷不能取消,辽饷这么大一笔银子,无论是对国库还是对官僚们来说,都十分重要,当然主要是对官僚们来说比较重要。
      周廷儒于是说道,“臣觉得陈尚书言之有理,辽东边墙之外皆是苦寒之地,占下来也没什么用,不如让建奴撤回辽东边墙之外,但辽饷之事,臣认为辽饷不可撤。”
      崇祯帝看向周廷儒,说道,“周阁老有何高见?”
      周廷儒说道,“陛下,如今各地饷银缺口甚大,如果贸然取消辽饷,臣担心会引起军心动荡。”
      倪元璐说道,“阁老,可是不取消辽饷的话会产生更多流民,这些流民又会裹挟更多的人成为流民。”
      陈新甲接话道,“倪尚书有所不知,逃兵的危害远胜流民,两害相权只能取其轻。”
      崇祯帝皱着眉头看着臣子们的争论,他不是傻子,早在崇祯元年,时任户部尚书,明末著名的财政高手毕自严就强烈要求取消辽饷,基于对大明官僚体系的了解,毕自严认为辽饷不仅于辽事毫无作用,还会造成“即令东奴恋栈长伏穴中,不向西遗一矢,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”的情况。
      所以辽饷的钱究竟去哪了所有人心中都有数,对此崇祯帝也没有太大的办法。
      最终崇祯帝拍板定下了结论,“那就暂累吾民三年,三年后北直隶,山东,辽地就可恢复,那时就正式取消辽饷,往后朝廷再依次退回历年征缴的辽饷。”
      “至于议和,此事由兵部和礼部一同办理,同时下达诏书,要求李子明在没得到兵部的命令之前不得擅自进军辽东边墙之外。”

第136章 辽饷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