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    “商人河下最奢华,窗子都糊细广纱。急限饷银三十万,西商犹自少离家。”
      这首《扬州竹枝词》唱的是在扬州的盐商们,扬州的盐商分为西商和徽商两大派系,西商,即陕西山西一带的商人,明太祖开国之后,盐政实行的是“开中法”:
      即盐商们通过向九边输送粮食来换取盐引,这种制度之下,山西及山西商人占据了绝对优势,因为明代的运输条件决定了运输粮食成本太高,西商通过就地屯田取得了在盐业的绝对优势地位。
      客观来说,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制度,用市场倒逼民间力量主动开发边疆地区,保证边军的粮食供应,是一种优秀的盐政,唯一的问题是“开中法”之下,盐引这一重要权力掌握在边军及中央手中,官僚们能够经手的环节不多。
      对于官僚们来说,不能带来利益的制度就是坏制度,于是开中法之后逐渐败坏,到了弘治年间,时任户部尚书叶琪将用粮食换取盐引改为用白银换取盐引,这一改动使得江南盐商,特别是徽商迅速崛起,考虑到叶琪自己就是淮安人,很难说叶琪改革的时候没有私心作祟
      当然,即使是一开始的开中法,也是有问题的,盐引的存在注定了大明的盐业一定会滋生一堆寄生虫,因此,李子明所设想的盐业改革是仿照后世的盐业制度:
      建立国家盐业专卖制度。
      要建立盐业专卖制度,在大明这个时代就不能不与盐商们合作,没办法,盐业的生产与管理都是技术活,还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搞懂的。
      于是到达扬州的李子明刚准备召集盐

第217章 盐商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