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235章 学子和农夫[1/2页]

大宋小农民 沭河小花生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    “知易行难,向来如此。”
      蒋海舟第一次来东夷学堂,就感受到了这里的气氛和别处不一样。
      学堂里的桌椅都很高,这样学生们坐起来会更舒服。
      黑色的木板挂在墙上,上面写着:格物致知,知行合一。
      讲台的桌子上,还放一盒白灰小棍。
      蒋方舟认识此物,这是灰笔。他在木板上做图时,也曾用过。
      学生见蒋方舟进入课堂,便赶忙站起来行礼,“先生好!”
      蒋海舟觉得这个先生称呼有些奇怪。
      但他知道有句古话叫做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。
      想来这“先生”二字,便是出于此处。
      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学生,蒋海舟还有点紧张。
      “我先来给你们自我介绍一下。我是蒋海舟,是咱们东夷船厂的厂长。”
      他停顿了一下,见学子们都在认真听他讲话,便继续说道:
      “知府大人让我来给你们讲讲船舶的知识,顺便和你们交流一下对于海洋,动力的看法。
      我希望你们能从我这里学到知识。我也希望能从你们那里得到启发。”
      蒋海舟诚意满满。他对海洋和对船舶是真的热爱。
      他没有先讲船舶,反而先讲大海。尤其是这次去到泉州的经历。
      蒋海舟把自己的所见,所闻都讲给学子们听。
      而在课堂之上,不时有学子们大胆的提问,甚至于对他的话,提出质疑。
      但蒋海舟都一一作答,或者反驳。
      这样聊家常式的教学体验,给了蒋海舟别样的感受。
      他还许下,等过些日子,带学子们去船厂参观学习的承诺。
      而学子们告诉他的蒸汽动力的话,更加详细与精准。
      他把这些理论记在手稿上,带回去慢慢学习。
      这些理论和新制图器上的图画相互印证,蒋海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扇新的大门。
      “这个东西如果真的做出来,肯定会石破天惊。”
      蒋海舟回去之后,就开始研究动力与船舶的关系。
      如此两年,还真让他有了重大突破。但这都是后话。
      潘小安整兵砺马。他知道童贯这次出征一定会失败。
      失败之后,他还会进行第二次。一直到走马换帅,换成高太尉,这件事才算尘埃落定。
      潘小安并不打算去干预这件事。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停的推广和种植他的农作物。
      凤凰郡毛河大院的山岭地上,一片片的地瓜秧苗已经到了采摘的时节。
      潘小安让潘忠拨付了一千人,用做地瓜秧苗的采摘和转运。
      潘小安在莒县的余家寨已经开垦出十里沙地。
      只等潘忠把秧苗运来,便开始栽种。
      而他们在地瓜秧苗来到之前,已经把花生种在了东潘郡的三庄镇。
      看着这两千余亩的花生地,潘小安内心别提有多高兴。
      只要等到秋天收获,这些花生便可以向大宋的其他府县推广了。
      潘小安带着张月如,还有二十余名想要从事农业生产研究的年轻人。
      潘小安把自己十几年的种地经验都告诉了他们。
      像深耕晒土,像火烧肥地,像培土熟肥,像垄耕精作,合理密植等等。
      张月如看着潘小安站在地里口若悬河的跟给年轻人讲解农业知识。

第235章 学子和农夫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