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军人颤巍巍地将军功章放在捐赠台的画面,随着摄像机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晚间新闻里。那枚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铜质勋章,边缘虽已有些磨损,却依旧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,“三等功”“抗洪英雄”的阴刻字样像跳动的火焰,在镜头前灼灼生辉。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松开时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松开的瞬间带着不易察觉的微微颤抖——那是珍藏了半世纪的荣誉,此刻却要为守护家园而另觅归宿。这一幕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,在社会各界激起层层叠叠的涟漪,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望着屏幕,忽然红了眼眶。
社区微信群里,这段画面被年轻妈妈们反复转发。有人截下老军人接受采访的片段,视频里老人坐在小马扎上,胸前的口袋空荡荡的,声音却格外清亮:“这些勋章是党和国家给的荣誉,挂在我身上是光,用到家乡的堤坝上,才是实实在在的分量。现在家乡需要,就是它们最好的归宿。”幼儿园的李老师看了视频,连夜将这段故事改编成绘本,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孩子们围坐在绘本前。孩子们听不懂“奉献”的深意,却记住了“爷爷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了堤坝”,纷纷用蜡笔给老军人画“新勋章”——歪歪扭扭的红旗上,用拼音写着“我们心中的英雄”,旁边还画着歪脑袋的太阳和笑得露出牙齿的堤坝。
城郊的高校里,土木工程专业的三十多名学生自发组织了“重走堤坝重建路”活动。他们背着测绘仪器,在老军人曾经搬运水泥的工地上支起蓝色帐篷,整整住了三天。白天顶着烈日测量堤坝的每一处结构,用专业软件分析数据,晚上就围坐在篝火旁,听当地村民讲重建时的故事。有人在实践报告的扉页上,用钢笔写下全班同学的签名,末尾一笔一划地题着:“以青春之我,续奉献之魂”,字迹力透纸背,像在纸上刻下了誓言。
企业界的反响更是热烈得超乎想象。本地最大的建筑公司会议室里,原本准备讨论年终分红方案的投影幕布,被董事长临时换成了老军人捐赠勋章的新闻截图。他指着画面里老人空荡荡的胸前口袋,声音沉沉的:“咱们盖楼的时候总说‘百年大计,可这‘大计的根在哪?在心里的秤上。”原本有些躁动的会场瞬间安静下来,一位刚入职三年的年轻项目经理突然站起来,手里还攥着笔:“我爷爷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,他总说‘国家需要的时候,骨头要硬。现在我们建的不是冷冰冰的堤坝,是老百姓夜里能睡安稳觉的底气,这质量必须过硬,哪怕多花成本,也不能让良心打折扣!”这番话让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,会后公司当
第378章 精神传承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