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院的法槌落下,发出清脆而威严的声响,旁听席上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掌声,那声音里混杂着激动、释然,还有对正义到来的感慨。林江坐在第三排,目光落在被告席上,张某和李总穿着灰扑扑的囚服,头发凌乱,早已没了往日的风光。他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工地上见到他们的场景——那时张某穿着笔挺的西装,正拍着胸脯向围观的群众保证“我们用的都是实打实的国标钢筋,质量绝对经得起检验”,李总则在一旁点头哈腰地附和,脸上堆着谄媚的笑,说着“张总说的是,我们这钢筋,那都是顶呱呱的”。
庭审足足进行了整整三天,每一天都充满了紧张的交锋。
第一天,法庭内气氛凝重,控方律师站在讲台上,镇定自若地操作着电脑,将一份份证据逐一投影在法庭的大屏幕上。这些证据如同重锤一般,狠狠地敲打着被告的心房。
首先呈现在大屏幕上的是那份被篡改的检测报告原件。报告上的文字和数据清晰可见,实验室老周的签名歪歪扭扭,与他平日里正常的笔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这显然是一份伪造的文件,其真实性令人质疑。
接着,银行流水单的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。每一笔转账的时间、金额都与不合格钢筋的送货日期精准对应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。这无可辩驳的事实,让被告的脸色变得愈发苍白。
最后,一段供应商车间的监控录像被播放出来。尽管画面有些晃动,但仍然能够清楚地看到工人们将一堆堆废料掺入合格钢筋中的场景。他们的动作熟练而自然,仿佛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,这种冷漠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让人不寒而栗。
就在这时,张某的辩护律师突然站了起来,他的声音高亢而激昂:“反对!”他试图以“检测流程不规范”为由,推翻控方所提供的证据和结论。然而,他的抗议在如此确凿的证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但他的话音刚落,就被法官严肃地驳回——林江早已请了业内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复检,那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复检报告,与最初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,铁证如山,不容辩驳。
第二天的焦点集中在了工程安全上。控方请来的结构专家带着厚重的资料和模型,用清晰的3D动画演示了不合格钢筋对建筑的致命影响:“3号楼地基若采用这批抗拉强度不足的钢筋,其承重能力将大幅下降。根据模拟计算,在七级地震中,整栋楼会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坍塌,原本标准的8分钟疏散时间,将被压缩至3分钟,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居民根本无法及时撤离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旁听席上的业主们听到这里,纷纷倒吸一口冷气,脸上满是后怕。坐在前排的王阿姨再也忍不住,捂着嘴哭出声来——她的儿子一家,就买了3号楼的房子,若是真出了事,后果不堪设想。
最后一天的辩论异常激烈,双方律师唇枪舌剑,你来我往。李总的律师辩称“供应商只是按订单生产,客户要求什么就做什么,不应对建
第394章 依法制裁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