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,后面更精彩!
1941 年至 1943 年,胶县农民抗日救国会、妇女抗日救国会、青年救国会、各界人民抗日救国会先后成立,无数胶州儿女投身抗日洪流,
1944 年 4 月,胶县第一武工队成立,同年,作恶多端的张鸿飞被判处死刑;
1946 年,国民党 96 军暂编师 12 师长赵宝元被击毙,胶州人用热血守护着故土。
1945 年 8 月 20 日 20 时,胶州第一次解放;
1946 年 6 月 9 日 17 时,第二次解放;
1947 年 3 月 11 日 9 时,第三次解放;
1947 年 7 月 11 日 2 时,第四次解放;
1947 年 11 月 21 日,第五次解放 —— 五次解放的背后,是无数人的牺牲与奉献。
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,1498 名胶州儿女为国捐躯;
解放战争中,3403 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;抗美援朝时,先后 4 批 3541 人奔赴朝鲜战场,他们的名字,永远刻在胶州的土地上。
1949 年 10 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
胶县县工会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胶县委员会相继成立,胶州迎来了新生。
1950 年,面对严重灾荒,政府组织救援;
1951 年,4 万民工疏浚桃源河;
1952 年,胶县中学和师范学校成立,“五反” 运动净化经济环境;
1953 年,8.1 万人捕蝗抗灾;1954 年,胶州秧歌赴京演出,高益伦的《百鸟朝凤》响彻京城;
1955 年,胶县烈士陵园建成,45 亩的土地上,长眠着英雄的灵魂;
1956 年,胶县人民剧场落成,《胶县大众》报创刊;
1957 年,民间艺人高友三、史本铨赴京受周恩来总理接见;
1958 年至 1960 年,吴王水库、管路水库、山洲水库、青年水库相继竣工,胶州的水利事业迈出大步;
1959 年,京剧大师周信芳来胶州传艺,胶州秧歌拍成电影纪录片;
1960 年,胶州籍女排运动员高绪美获全国联赛技术奖项;
1971 年,胶县化肥厂投产,第一条沥青路建成;
1972 年,炭黑厂试制成功,第一台 14 寸黑白电视落户县广播局,营海公社渔民捕获 4000 公斤重的鲸鱼,成了街头巷尾的美谈;
1973 年,大夫胡锦鴶出席 23 国医学代表会;
1974 年,北三里河遗址被发现,揭开了远古文明的面纱;
1976 年,周总理、毛主席先后逝世,胶州人悲痛缅怀;
1977 年,西安电影制片厂在胶州拍摄《丁龙镇》;
1978 年,胶州划归青岛管辖,迎来发展新机遇;
1980 年,政府办公大楼、影剧院动工;
1981 年,“牧马城” 遗址被发现,向阳集贸市场兴建;
1982 年,济青公路沽河桥、胶县火车站建成;
1983 年,就业实行劳动合同制;
1984 年,胡耀邦总书记视察胶州,而我也在这年 10 月底,正式参加工作,开启了与胶州共同成长的岁月;
1985 年,贺敬之来胶视察,胶州人为非洲灾民募捐,却也遭遇了 1012 级台风;
1986 年,引黄济青工程启动,省十三届运动会游泳比赛在胶州举行;
1987 年,国务院批准撤胶县设胶州市,162 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,营房镇 8200 余亩滩涂养虾喜获丰收;
1988 年,胶州电视台正式播出,云溪河氧化塘、胶州公园、邮电大楼相继动工,张宇获全国少年级摔跤锦标赛冠军,“里岔黑猪” 外调 2000 余头,走向全国……
1966 年,我出生在胶州,这一年,既有雨凇导致的通讯中断、台风冰雹的灾害,也有 “文化大革命” 的动荡,“四旧”“四新”“黑五类”“十种人” 的字眼,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。
如今回望,虽有苦涩,却也庆幸自己成长在这片坚韧的土地上,见证了它从动荡走向稳定,从贫穷走向繁荣。
喜欢。
第244章 胶州历史(二)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