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厂长被这文绉绉的专业术语问得一愣,一脸茫然地搓着手:
“啥?规模……经济?俺们是大老粗,不太懂这个洋气词儿,反正就是订单多了,就多招几个工人,多添些设备,一条生产线忙不过来就再开一条呗!咋划算咋来,咋能多挣钱咋干!”
宋文昌略显尴尬,还想试图用更理论化的语言解释一下什么是规模经济,但张厂长听得云里雾里,沟通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。
站在稍远处的陈默,一边认真记录着厂长这番朴实无比的话,一边忍不住低声对旁边的同学说:
“其实厂长这句咋划算咋来,就是规模经济最直观最本质的体现了。”
他说完,目光下意识地看向姜云舒,似乎期待她的反应和看法。
姜云舒听了,唇角微弯,接着开口问道,她的问题就接地气多了:
“张厂长,我看咱们厂区今年加了不少新设备,那贷款还好办吗?听说现在乡镇贷款虽然比过去松快了,但利息好像比去年又高了点?”
这话可算是问到张厂长心坎里去了!
他立刻像是找到了知音,一拍大腿,开始大倒苦水:
“哎哟!这位女同志可算问到点子上了!难啊!利息是高了点,手续也麻烦得很,条条框框多得要命……”
姜云舒这个问题,一下子打开了张厂长的话匣子。
他滔滔不绝地提供了大量鲜活真实的一手信息,都是坐在书斋里完全想象不到的情况。
同学们赶紧埋头猛记,心里越发佩服姜云舒。
这才叫调研啊!
接下来的几天,调研小组辗转于附近的多个乡镇,大大小小的厂坊以及田间地头。
80年代,是飞速发展的年代,但当姜云舒真正做了学术研究,才注意到许多蓬勃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:
在小河边,她看到私人开办的小染坊将五颜六色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,河水颜色怪异,散发着异味。
在供销社,听采购员抱怨,相邻两个镇子的螺丝厂为了抢一个客户,互相压价都快打到成本线以下了,简直是鹬蚌相争,恶意内卷。
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。
尤其是环境治理。
在观察到小染坊污染时,陈默主动走到姜云舒身边,眉头紧锁,语气沉重:
“姜同学,你也注意到这个了?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,恐怕难以持续啊。”
姜云舒面色凝重地点点头:
“是啊,清澈的河水没了,以后治理的成本恐怕比现在赚的这点钱要高得多,这账不划算,我们要考虑可持续发展。”
可持续发展,这个在后世经常被提起的词,姜云舒此刻才切身感受到。
而陈默更是第一次听。
他瞪大了眼睛,有些激动:
“……可持续发展?姜云舒同学,你说的太好了!可持续发展……”
陈默一直念叨琢磨着这个词,不知道想到了什么,眼睛越来越亮。
这个观点不是姜云舒提出的,她有些不好意思:
“我也是听别人说的。”
陈默没注意到这句话,他很激动,兴奋的握住了姜云舒的手。
“姜同学,你真的很厉害!谢谢你给我的启发,我想我知道以后要做什么了!”
&nbs
第427章 可持续发展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