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(道德经)道家典着 21---40[1/2页]

我在洪荒 子非鱼TAO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廿一章
      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
      道之为物,唯恍唯惚,
      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
      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
      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
      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
      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
      以阅众甫。
      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以此!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最大的德行愿景,就是顺从着自然大道。
      自然大道究是何物呢?有无虚实,恍惚难辨!
      恍恍惚惚中,自然大道显现了意象;
      恍恍惚惚中,那意象逐渐转为具体的形物了;
      自然大道是何等深远而幽冥,却隐含着精诚的动力,
      自然大道的精诚是真切的,这里有其确信不移的地方。
      从古到今,人们用了许多名言概念去建构这世界,它总离不开自然大道。
      就是经由自然大道,才能审阅人间大众各种事物。
      我何以能够知道人间大众各种事物的情状呢?就凭这自然大道。
      药方:
      具体的形物要分辨清楚,但要超越它,真实的图象要明白,但要空却它。
      自然大道是无名、无形、无情、无象的,只是个自然而已!
      顺从着自然大道,就不必强调自觉的德行,精诚自可以不移,真正的精诚
      不是勉强,而是自然。
      回得自然大道,一切清楚明白,人间事物,整整齐齐,一个走不了!
  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廿二章
      曲则全,枉则直,
      洼则盈,敝则新,
      少则得,多则惑。
     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,
      不自见故明,
      不自是故彰,
      不自伐故有功,
      不自矜故长。
     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,岂虚言哉?
      诚全而归之。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弯曲正所以能伸直,
      低洼正所以能满盈,
      破旧正所以换新,
      少了正所以能得到,
      多了正所以造成迷惑。
      因此,圣人怀抱着整体的道来做为天下人所学习的范式。
      不自我表现,因此反而明白;
      不自以为是,因此反而彰显;
      不自我夸耀,因此反而功劳长存;
      不自骄自满,因此反而得以生长。
      古来所说曲折才得周全这样的话,那里是虚饰的话而已呢?
      实在说来,是应该像这样的周全才能归返於道啊!
      药方:
      理直不一定要气壮,做起来尽管有些曲折,但却可能是较为周全的。
      要能藏,但不是遮掩;而只是让自己在安静的情境下,默运造化,好好生长。
      不必担心走错路,走错路,就多认得一条路,好好记得这条路,以後可能也有用。
      法律对了,道理不一定对;道理对了,人情不一定对;人情对了,还是要
      求道理对,求法律对。真人情,不是世俗,而是人的真情实感。
  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廿三章
      希言自然,
      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
      孰为此者?天地。
      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於人乎?
      故从事於道者,同於道;
      德者,同於德;
      失者,同於失。
      同於道者,道亦乐得之;
      同於德者,德亦乐得之;
      同於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
      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!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默然无语,自然天成,
      暴风刮不了一整个早上,急雨下不了一整天。
      是谁使得它们这样子的呢?是天地
      天地尚且不能让暴风急雨持续长久,更何况人呢?(人怎可能让苛政暴刑长久呢?)
      因此之故,顺从於自然大道的,它就和同於自然大道;
      依循着天真本性的,它就和同於天真本性;
      一旦失去了自然大道、天真本性,它也就这样失去了自己。
      生命和同於自然大道的人,自然大道也乐与相伴;
      生命和同於天真本性的人,天真本性也乐与相伴;
      生命失去其自己的人,那自然大道、天真本性也就不愿与它相伴。
      自己守的信诺不足,自然大道、天真本性也就不信任它!
      药方:
      与其相信话语的确认,不足相信一切会默运造化、自然天成!
      暴风急雨,就让它过去吧!过去了,天地澄明,平坦太平!
      即使是错的,包容它,就可能长出对的;即使是对的,强调它,却可能变成错的。
      内在的确认,相信自然天成,也就会自然天成!大自然有一独特的伟力在焉!
  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廿四章
      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。
      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;
      自伐者无功,自夸者不长。
      其於道也,曰:余食赘行。
      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垫着脚跟,会站不稳,
      张大布伐,反而难行!
      自我表现,反而没得明白;
      自以为是,反而没得彰显;
      自我夸耀,反而没有功劳;
      自骄自满,反而没得生长。
      像这样子对於道,可以说是吃过头,剩下的饭;做过头,累赘的行止,
      就事来说,会令人心生厌恶,因此有道之士,不愿意这样做。
      药方:
      脚踏实地,一步步的往前走,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,只是个闲逸,可也。
      忘记自己的功业,忘记自己的欲求,这样才是个真幸福的人,上苍才得帮助你!
      生长,只是个生长,不必老安在自己,自然可也。
      不要勉强,勉强会造成伤害;宁可顺成天地!
  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廿五章
      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
      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
      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
      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
      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。
      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!
      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有个东西混然而成,在天地之前即已存在。
      无声无息的、无边无际的,?然独立,永不迁动;
      周而复始,运行不已,它可以做为一切天地万物的母亲。
      我们不知何以名状它,约定叫它做道;勉强地形容它,说它是广大无边;
      广大无边而运行不尽,运行不尽而玄远无际,玄远无际而又返回本源。
      这麽说来,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亦大。
      (这麽说来,总体之本源的道是创生不已的、普遍而高明的天是
      宽广无涯的,具体而厚实的地是涵藏无尽的,虚灵明觉的人也一
      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创生可能。)
      整个大宇长宙中有这四大,而人居其中之一,
      人学习地的厚实涵藏,进而学习天的高明宽广,进而学习道
      的本源创生,最後则是效法学习自然生成。
      药方:
      留意发展的向度,用圆环式的思考去替代单线式的思考,想想恒久的可能。
      人之为人,是因为天地万有一切都可以在一刹那间被纳到心中,除非你自己看小了自己。
      具体的生长,普遍的发展,脉络的安排,自自然然地,如如无碍!
  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廿六章
      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;
      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,
      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
      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?
      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稳重是轻易的根本,宁静是躁动的主宰;
      因此治国的圣人终日离不开承载衣物粮食的车子,
      即使是华美丰盛蔚为大观,但平居之时,仍要超然物外,
      怎麽可以让那万乘之君,轻率地治理国家呢?
      轻率就会失去了根本,躁动则会失去了主宰。
      药方:
      稳重才能生长,不要陷溺在浮动的情绪中,要握住方向。
      不要以为那是沉重的负担,而要爱惜你已有那麽样的负重能力。
      很难下决定,这叫谨慎,能谨慎,表示自己有敬畏的精神。
      不要轻率行动,否则失去根本,一切危矣!宁静、深思!
  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廿七章
      善行无辙迹,
      善言无瑕谪,
      善数不用筹策,
      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,
     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。
     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
      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。
      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
      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
      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;
      虽智大迷,是谓要妙。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善於行事的人,无为自然,不留痕迹。
      善於言说的人,沉默寡言,言语无过。
      善於谋画的人,无心为机,不用计算。
      善於闭合的人,不用关键也打不开。
      善於结纳的人,不用绳索也解不开。
      如此说来,圣人用常道的善来救人,因此从没有弃绝人;
      用常道的善来救物,因此从来没有弃绝物;这就叫做承袭常道之明。
      这样子看来,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;
      而不善之人则是善人所引以为借监的。
      人们要是不懂得去尊贵他的老师,不去爱惜他所该因以为借鉴的;
      这样的人即使有再大的才智,其实却是大大的迷惑,这道理可真精微玄妙得很啊!
      药方:
      平常就好,好只是平常,平平常常,不用多所计算?自然天成。
      平常地好,像日月运行一样,没有偏私,却长久不息!
      不要嫌那些向你顶礼的人,说他们低下;没有他们的低下,那有你的尊贵呢!
      真正的智慧是不为外物所迷,总在自己的腔子里做主;进一步做主是无主之主,只是自然。
  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廿八章
      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?;
      为天下?,常德不离,复归於婴儿。
      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
      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复归於无极。
      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
      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於朴。
      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。故大制不割。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要司理那向外的雄心,就得固守那内在的母性,像是天下的?谷一般;
      像是天下的?谷,真常本性永不分离,回复归返於婴儿的自然状态。
      要司理那彰显於外的光明,就得持守那涵藏於内的晦黯,做为天下人所学习的范式。
      做为天下人所学习的范式,真常本性也就不会有什麽偏差,回复归反於没
      有终极的真实之境。
      要司理人间的荣华富贵,就得记守受辱时的情境,谦卑地像是天下的山谷一般。
      能谦卑的像是天下山谷一般,这样子真常本性才得充足,才能回复归返真朴本源。
      真朴本源发散为天下万物,圣人体会运用这个道理,如此才能成为百官之长;
      如此说来,最完善的制度,就是不要陷入支离割裂之中。
      药方:
      得意时,须有失意时之意态;失意时,却不必落寞,而要平常心。
      大豪杰之为大豪杰,就在於能放得下,能回到最原初的柔软状态。
      放开了权、利、名、位,才能有经、义、实、地,才能生长。
      操作最好的制度,要有跨出制度的器量!跨出制度,不是不守制度,而是
      一心向着真朴本源。
  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廿九章
     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
      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
      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
      故物或行或随,或?或吹,
      或强或羸,或载或隳。
      是以圣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想要去握取天下,大有为地来治理它,依我看来,那是办不到的事!
      天下就像是一神圣而奥妙的器物一般,不可以大有为,不可以紧抓不放。
      大有为就败乱了天下,紧抓不放却往往失去了治国先机。
      如此说来,就像是人一样,有时走在前,有时跟在後;
      有时?气为暖,有时吹气为凉;
      有时体健刚强,有时身骨羸弱;
      有时厚实堪载,有时挫折颓废。
      因此之故,圣人(做事)不过分,(生活)不奢华,(态度)不傲慢!
      药方:
      做事要认真,但不要执着;要用心,但不要担心!一方面说,好在有我,
      一方说,可以没有我。
      紧抓不放的人,只能做小事;做大事的人,要能放,但放而不放,不放而
      放,要有清明的智慧观法。
      做事不过分,生活不奢华,态度不傲慢!人能如此,不成功也成功!
      一时之间的成败利害,不要去管他,老管着他,他就纠缠着你!能忘,才
      是大英雄、大豪杰!
      《老子道德经》第三十章
      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;其事好还。
      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!
      大军之後,必有凶年。
      善者果而已,不敢以取强。
      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骄。
      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强。
      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
      白话译文:
      用自然大道来辅佐人主的人,就不会以兵力强取天下,
      以兵力强取天下,很快就会引发报复!
      战争所在之处,遍地荆棘!
      大战之後,凶悍连年。
      善於用兵的,速求结束,不敢逞强豪取!
      速求结束,不敢自负;
      速求结束,不敢夸耀;
      速求结束,不敢骄慢!
   &nbs

(道德经)道家典着 21---40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