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;月 1 日,胶州市政府对 23 条路更名,11 条东西向、12 条南北向的道路,总长 225.2 公里,串联起城市的脉络;
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变化,1919 年每平方公里 195 人,1949 年 358 人,1987 年 546 人,1995 年市区人口 16 万,每年增加 6000 人,日用水量 吨,数字的背后,是胶州的蓬勃发展。
整理这些资料时,常有暖流涌上心头。
原来我每日走过的街道,曾是明清时的繁华市集;
我常去的河边,曾见证过义和团的抗争;
我爱吃的柏兰小香油,藏着 500 年的匠心;
我熟悉的胶州秧歌,曾在京城赢得掌声…… 这片土地,每一寸都有故事,每一处都有深情。
我把这些资料一一汇总,从地理到历史,从文化到民生,一笔一画,都是对故乡的眷恋。
我知道,这份汇总,不仅是我日后重温故乡的念想,更能给远走他乡的胶州人带去慰藉 —— 他们或许在陌生的城市打拼,或许许久未曾踏上故土,但当他们看到 “大沽河”“胶州秧歌”“牧马城” 这些熟悉的字眼时,一定能想起故乡的模样:
春天田野里的新绿,夏天河边的蝉鸣,秋天稻田里的金黄。
整理完以上这些古老的胶州历史知识,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。在单位里整理,放年假期间在家里整理,白天夜晚,前前后后花费了十几天的功夫。
有的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,再输入电脑,我觉得虽然对自己起不了大的作用,但我心里是:宁可多学点,也不愿浪费时间去看电视和玩手机,也许帮助读者了解本市的历史,也算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。
我的笔名高山流水,是通过对本市的历史了解,才从古人诗词里面启示而得。
古老的胶州在四千多年前就存在了,而且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。
夏商时期地属莱夷,北宋时设立胶西县,这里陆海通发达,公元623年唐朝第一次撤销胶西县。公元1087年宋朝设立胶西县,这样反反复复,后改为“板桥镇”,后来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其名取其之意。
这里有铁撅山,双珠山(今胶南),是胶河,白马河,风河发源地,这里山清水秀,并有一首诗曰:“琴声仿佛出演岑,流水高山自古今;何事居连成海上,风涛漫拟是清音”流传至今。
我便故从其诗中取之“高山流水”表其含义。
所以学习对每个人是十分重要的,它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,也能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,更是能塑造我们的品格和价值观的关键;
学习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。通过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,有助于于我们适应社会的能力;
总之学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。
喜欢。
第245章 胶州历史(三)[2/2页]